JavaWeb笔记01
今日内容
- XML
- 概念
- 语法
- 解析
XML:
概念:
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可扩展标记语言
可扩展:标签都是自定义的.<user><student>
功能
存储数据
- 配置文件
- 在网络中传输
一个故事
由于浏览器之间的竞争,导致HTML发展的十分不顺利
1 | 用户:唉,这怎么报错了呢? |
但是XML这个弟弟终究没干过他哥哥html,因为程序员们已经习惯了懒散的写法,没人爱用他
所以XML就找别人玩去了,这个人就是properties(配置文件)
1 | XML:properties,你这个存配置信息存的不好,你没法区别不同用户的同类属性 |
XML与HTML区别
- xml标签都是自定义的,html标签是预定义的
- xml的语法严格,html语法松散
- xml是存储数据的,html是展示数据的
W3c:万维网联盟
他创建于1994年,是Web技术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国际中立性技术标准机构。
语法
基本语法
1 |
|
所有的浏览器都可以解析XML文档,要是没报错就说明写对了
这个XML文档语法特别严格,就算你第一行空一行再写都不行了
组成部分
- 文档声明
- 格式:
<?xml 属性列表 ?>
- 属性列表:
- version:版本号(必须属性)
- encoding:编码方式,告知解析引擎,当前文档使用的字符集(编码方式),默认字符集ISO–59(高级的开发工具能够根据你这个行写的啥来更改文件的编码方式,比如IDEA)
- standalone:是否独立
- 取值:
- yes: 不依赖其他文件
- no: 依赖其他文件
- 取值:
- 格式:
- 指令(了解): 这个是为了结合css的,因为早期xml是要干掉html的,但是没干过
<?xml-stylesheet type="text/css" href="a.css"?>
- 标签
- 规则:
- 名称可以包含字母,数字以及其他的字符
- 名称不能以数字或者标点符号开始
- 名称不能以字母xml(或者XML,Xml等等)开始
- 名称不能包含空格
可以使用任何字母,没有关键字
- 规则:
- 属性:
- id属性值唯一
- 文本:
- CDATA区:这里面的内容会被原样展示
1
2
3
4
5<code>
<![CDATA[
if (a<b){}
]]>
</code>
- CDATA区:这里面的内容会被原样展示
- 约束:规定xml文档的书写规则
1 | xml作为软件的配置文件 |
作为框架的使用者(程序猿):
- 能够在xml中引入约束文档
- 能够简单的独栋约束文档(为什么是简单呢,因为智能的IDE会帮你提示)
分类:
- DTD:一种简单的约束技术
- SChema:一种复杂的约束技术
DTD:
- 引入dtd文档到xml文档中
- 内部dtd:将约束规则定义在xml文档中
- 外部dtd:将约束规则定义在外部文件中
- 本地:
- 网络:
- 引入dtd文档到xml文档中
Schema:
- 引入:
- 填写xml文档的根元素
- 引入xsi前缀.
xmlns:xsi="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"
- 引入xsd文件命名空间
xsi:schemaLocation="http:www.itcast.cn/xml studnet.xsd"
- 为每个xsd约束声明一个前缀,作为标识
xmlns="http://www.itcast.cn/xml"
1
2<students xmlns="http://www.itcast.cn/xml"
xmlns:xsi="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" xsi:schemaLocation="http://www.itcast.cn/xml students.xsd">
- 引入:
解析:操作xml文档,将文件中你的数据读取到内存中
- 操作xml文档
- 解析(读取):将文档中的数据读取到内存中
- 写入: 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到xml文档中.持久化的存储
- 解析xml的方式:
- DOM:将标记语言文档一次性加载进内存,在内存中形成一颗dom树
- 优点:操作方便,可以对文档进行CRUD的所有操作
- 缺点:占内存
- SAX: 逐行读取,基于事件驱动的
- 优点: 不占内存
- 缺点: 只能读取,不能增删改
- 一般在服务器端,我们用DOM的思想,而在移动端,我们用SAX的思想
- DOM:将标记语言文档一次性加载进内存,在内存中形成一颗dom树
- xml常见的解析器:
- JAXP: sun公司提供的解析器,支持dom和sax两种思想,(这种比较垃圾,没人用他)
- DOM4J: 一款非常优秀的解析器
- Jsoup:
- jsoup 是一款Java 的HTML解析器,可直接解析某个URL地址、HTML文本内容。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省力的API,可通过DOM,CSS以及类似于jQuery的操作方法来取出和操作数据。
- 本来是java的HTML解析器,由于他特别好用,所以用来解析xml
- PULL: Android操作系统内置的解析器,sax方式的.
- Jsoup使用:
- 快速入门:
- 步骤:
- 导入jar包
- 获取Document对象
- 获取对应的标签Element对象
- 获取数据
- 步骤:
- 代码: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// 2.获取Document对象,根据xml文档获取
// 2.1 获取student.xml的path
String path = JsoupDemo01.class.getClassLoader().getResource("student.xml").getPath();
// 2.2 解析xml文档,加载文档进内存,获取dom树,-->Document
Document document = Jsoup.parse(new File(path),"utf-8");
//3. 获取元素对象Element
Elements element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("name");
System.out.println(elements.size());
// 3.1 获取第一个name的Element对象
Element element = elements.get(0);
// 3.2 获取数据
String name = element.text();
System.out.println(name);
- 快速入门:
- 对象的使用:
- Jsoup: 工具类,可以解析html或xml文档,返回document对象
- parse:解析html文档或xml文档,返回Document
- parse(File in, String charsetName) : 解析xml或html文件
- parse(String html) : 解析xml或html字符串
- Document: 文档对象,代表内存中的DOM树
- 获取Element对象
- getElementById(String id):根据id属性值来获取唯一的Element对象
- getElementsByTag(String tagName) : 根据标签名称获取元素对象集合
- getElementsByAttribute(String key): 根据属性名称来获取元素对象集合
- getElementsByAttributeValue(String key,String value): 根据属性名称来获取元素对象集合
- 获取Element对象
- Elements: 元素Element对象的集合.可以当做ArrayList
来使用 - Element: 元素对象
- 获取子元素对象
- getElementById(String id):根据id属性值获取唯一的element对象
- getElementByTag(String tagName):根据标签名称获取元素对象集合
- getElementByAttribute(String key):根据属性名称获取元素对象集合
- getElementByAttributeValue(String key,String value):根据对应的属性名和属性值获取元素对象集合
- 获取属性值
- String attr(String key):根据属性名称获取属性值
- 获取文本内容
- String text():获取文本内容
- String html():获取标签的所有内容(包括字标签的字符串内容)
- 获取子元素对象
- Node: 节点对象
- 是Document和Element的父类
- Jsoup: 工具类,可以解析html或xml文档,返回document对象
- 快捷查询方式:
- selector:选择器
- 使用的方法:Elements select(String CSSQuery)
- 语法:参考selector类中定义的语法
- 使用的方法:Elements select(String CSSQuery)
- XPath:XPath即为xml路径语言,它是一种用来确定XML(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子集)文档中某部分位置的语言
- 使用Jsoup的XPath需要额外导入jar包
- selector:选择器
- 操作xml文档
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.
Comment